第一个脚印
第七节
这一年(1970年),8连的主要任务是营建,修建自己的营房。
原来,8连1969年从甲格台(师部)营建任务完成归建后,在加查县冷达区邦达乡,雅鲁藏布江西岸,布丹拉山脚下“w”字形的第一个大湾处,自建了地窝子营区。
修建地窝子,材料简单,成本极低。首先,平整好场地。其次,从地平下挖约2米左右深,6到8米长,3到4米宽的土坑。再次,在土坑中间加柱子,上面用粗木料做檀条,细树杆做椽子,铺上枝条和树叶,再撒上一层树叶或麦草,上面铺一层厚厚的草泥,正中留一个四五十公分见方的采光天窗。
地窝子结构简单,但功能齐全,优点是防风沙,冬暖夏凉,可抵御酷暑严寒。
连队挖的四合院式的22间地窝子,静谧地躺卧在布丹拉山脚下的318国道旁,宛若历经沧桑却依旧沉稳的老者,在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。四合院地窝子,成为雅鲁藏布江沿岸一大风景靓点。
修建属于连队自己的正规营院,是干部战士企盼的一件事情。连队进藏12年了,没有固定住所,靠两条腿南征北战,野战了12年的地窝子、帐篷。这次上级安排连队修正规营房,官兵心里可高兴了。
修营房,首先要打土坯,也叫干打磊,内地叫水胡基。四、五月份的加查邦达,乍暖还寒。战友们在一块戈壁地上翻荒地,和着草根和风化碎石片,拌匀,引入雪山水浸泡,这叫“备料”。第二天再和匀稀泥,用木盒子托土坯。由于早晚温差10几度,昨天和好的泥,今天成了冰碴子。战士们争着跳入稀泥堆,用赤脚调和踩泥。许多战士的脚掌、脚趾被风化的碎石片和草根扎出许多小口子,没有人吭一声。工地上,“一不怕苦,二不怕死”、“下定决心,不怕牺牲”······口号声彼此起伏。班与班、排与排,开展打土坯竞赛,最多的是机枪1班、5班、9班和火箭筒班,人均每天托土坯近400块。晾干后,每块土坯也有30多斤重。加查天气干燥,两三天即可砌墙使用。早操和课外活动时间,把土坯运往建房工地,最多的人一次背13块,我背4块己感觉到了极限,压的直不起腰来。6班新兵李长安(1969年11月陕西汉中市应征入伍)身背6块土坯晕倒,得救后说:“不要管我,背土坯要紧”。
用石头打基础,几百方石材,也是一个不小的工程。我们班负责找石运石。我们在山边找到质地坚硬、密度高,材质较好的芝麻灰大石头,用炸药炸开,再一块一块的运往工地。班长刘富泰为了多运快跑,找来连队退役的炮车,装上大半车石头,少说也有一两千斤,他自己驾辕,我们“敲边鼓”,一路飞奔,把石块运往工地。经过全连同志不懈努力奋斗,仅用2个多月时间,就建好了5栋土木结构制式营房。还建了1栋厕所,12间猪圈。营房布局合理,彰显气魄,成为全团标杆营房。
官兵把两忆三查教育激发出来的热情集聚到建设一流连队,保卫边疆,建设西藏,保卫西藏各族人民和平劳动成果上来。营建施工再忙,坚持“天天读”、“天天练”不马虎。每天雷打不动的训练1小时,闻鸡起舞,业余练兵蔚成风气。按要求,营建连30个训练日,连队实际完成47个训练日。先后进行轻武器和60炮、40火箭筒一、二练习实弹射击,平均优秀。全连手榴弹一、二练习实弹投掷,优秀,平均41.3米。
邦达乡是一个自然村,这里虽然紧靠雅鲁藏布江西岸,但岸高40多米,江滩怪石嶙峋,水深流急,群众用水十分不便。连队新营房建成后,请示上级同意,4排长易俊明带部队进驻邦达沟深处,经过近3个月的努力,开山修渠近20公里,把高山雪水引入军营和村庄,基本满足了军民季节性(春夏秋)的生活、生产需要。
这一年(1970年),连队连续第10次被评为“四好连队”,73%的战士被评为“五好战士”。
我离开可爱的邦达乡和曾经生活工作过的英雄8连已经50多年了,每当春夏之季,布丹拉山杜鹃花开放的时候,无不让人怀念起当年那个激情燃烧的美好岁月……
2025年3月17日作 2025年5月10日校·沪
(全文完)
作者简介:
王成文:1969年11月陕西汉中市入伍,在西藏军区陆军11师32团3营8连战士、文书,3营书记,7连排长,32团2营4连副指导员,新疆军区步兵11师32团政治处干事,11师政治部科长,新疆阿合奇人武部政委,湖北省江汉油田人武部部长,政委。2011年退休。
一鼎盈配资-一鼎盈配资官网-在线股票配资公司-配资入门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